乳品加工业是奶业发展的关键
奶牛养殖业是奶业的基础,市场消费是奶业发展的原动力,乳品加工业是奶业发展的关键。因为它上连奶牛养殖业,下连消费市场,是奶产业的中轴和龙头。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一个“带”字上。
一是带动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原料奶生产是乳品企业的“第一车间”,没有奶源,乳品企业就成为“无米之炊”。乳品企业布局范围的扩大,加工能力的提高,技术服务的增强,带动了奶牛养殖同步发展。近10年来,乳品加工能力和奶牛存栏数都成倍增长。
二是带动奶农收入的增加。发展奶业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仅奶农出售原料奶一项,据推算,2006年就超过了600亿元,使200多万奶农家庭、近千万农村人口受益。
三是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乳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仅规模以上乳品企业直接从业人员就超过20万人;不仅如此,还带动了相关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广大城乡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是带动农业一体化经营。近年来,我国乳品企业采取了诸如为奶牛养殖户提供贷款或担保,实行保护价收购、订单收奶、吸收奶农入股和支持建立奶农合作经济组织、奶农协会等方式,发展一体化经营,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成为农业一体化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为农业一体化经营起到了示范作用。
五是带动乳制品消费。温饱解决以后居民对营养的需求得以满足,使由于收入水平提高以后的消费潜力得以释放。2006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5.1千克。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拓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006年我国乳品出口数量合计74860.1吨,出口金额9416.3万元,同比增长了7.2%和15.2%。
乳品加工业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以来,我国乳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一是乳品企业经济总量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乳品企业共实现工业产值1074.23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近7.7倍;销售收入1041.42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7.8倍。二是乳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一些乳品企业通过大范围、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698家,比1998年增加了303家。其中日处理能力1000吨以上的企业14家,500吨以上的19家,300吨以上的25家。三是资本结构逐步多元化。2006年,我国国有乳品企业40家,在规模乳品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不足5.6%;而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别增长为318家和261家,在规模乳品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分别上升为44.4%和36.4%。同时,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三资企业由45家增加到79家。四是装备工艺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乳品企业高度重视自身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把技术改造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从国内外引进关键技术,使行业的整体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缩小了同国外乳品企业的差距。乳品企业在增加乳制品产量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优化产品结构。除了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酸奶和奶粉等,干酪、奶油等也逐渐走上了大城市居民的餐桌。
在我国乳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布局不合理,加工能力区域性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两乱”和“两低”,具体表现在原料奶收购和终端产品销售两个环节上。一是原料奶收购市场秩序混乱,奶农养殖效益低。由于奶农组织化程度低,未与乳品企业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在原料奶收购环节存在着抢夺奶源、限量收购、压级压价、拖欠奶资等现象,降低了奶牛养殖的效益,挫伤了奶农养牛的积极性。二是终端产品销售市场秩序混乱,有的乳品企业采取特价销售、捆绑销售等手段进行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使整个乳品企业的赢利空间缩小。近年来,乳品行业的利润水平整体下滑。由于乳品企业利润率低,制约了原料奶收购价格的调整,而饲养成本显著提高,直接影响了奶农的养殖效益,有些地方已经出现杀牛、奶牛当肉牛卖的现象,甚至新生母犊也廉价卖掉,已严重威胁奶源基地建设和奶业发展后劲。搭配图片眼膜瘦身霜排行榜排行榜化妆水哪个牌子好很好美颈霜哪种好用
乳品企业应当怎样做
中国奶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就其行业内部来讲,一个重要原因是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履行市场责任的基础是道德。因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乳品是食品,乳业是良心产业,是道德行业。道德已成为奶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道德决定行业的未来。道德的基础是爱。道德源自爱,没有爱,就没有道德和责任可言。对乳品企业来说,这个爱就是对奶农、同行、消费者、客户的感情,推己及人,以心比心,把常人之爱转化为企业家对他们的大爱。乳品企业作为奶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也是强势环节,要做到诚信,就是“三不欺三善待”:不欺奶农,善待奶农;不欺同行,善待同行;不欺消费者,善待消费者。做到责与德统一,这样就能形成和谐奶业。
诚信的落脚点,就是自律。讲自律,最重要的是自觉恪守市场竞争规则。商业竞争绝不同于战争,战争是敌我,你死我活;竞争是同行,要共建共享,并不是要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而是通过打造自己的团队,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塑造优秀企业文化,形成自身的优势。战争双方是有你没我;竞争双方是因为有你,我才做得更好。竞争的高手是开辟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产品。在战略上,实行个性化、差异化,这才是竞争的制胜法宝。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股东和股东利益,更不是同对手的竞争,而是客户,因为客户的需求就是你的商机,客户的忠诚度才是你企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乳品企业应当做什么
从奶牛养殖环节看,饲料价格和饲养成本的提高是正常的市场反应,要保证奶农获得利益,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原料奶的收购价格。但目前,乳品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很有限,再提高原料奶的收购价格,会使乳品企业难以承受。根据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对一些地区超市的调查,大众乳制品的捆绑销售和特价销售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几家大企业产品集中的大超市更是如此。实质上,是变相降价,使乳品企业的赢利空间缩小,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已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以饲料为主的物化投入成本上升,以劳动力价格体现的活劳动成本、以贷款利息为标志的财务成本以及环境成本的上升,引起了畜产品大幅涨价,而唯独牛奶不涨价,实属不正常。因此,取消捆绑销售和特价销售已势在必行。要规范原料奶和乳制品终端市场,保护奶农、乳品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当前的有效措施:一是推行合同收奶,保护奶农的利益。乳品企业要与奶农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签订长期稳定的原料奶收购合同,促进奶业一体化经营;不能打收奶战,争抢奶源;不能限量收奶,拖欠奶资;不能压级压价,克扣奶农;实行按质论价,保证收奶质量。二是开展公平竞争,谋求共同发展。乳品企业应积极开展合作、协作,要善待同行,做大做强民族品牌,增强民族奶业的发展能力;在市场销售中,自觉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不打价格战,不搞捆绑销售、特价销售等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的恶性竞争行为。三是恪守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乳品企业要准确发布与宣传产品信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自觉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反对误导消费者的各种宣传和行为,做的要比说的好,不打广告战。
规范市场秩序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并加强监管及执法力度;奶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职能,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坚守自律规则。中国奶业协会拟研究建立企业诚信管理档案,并在行业内部不定期通报企业违规行为,保证行业自律措施落在实处,促进奶业和谐发展。
近期,武汉、北京、哈尔滨等城市在规范奶业市场秩序方面,先后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消乳品捆绑销售和特价促销活动。效果不错。既保护了加工企业的利益,又保护了奶农的利益,同时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增加了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心。由此可以看出,构建和谐奶业大有文章可做。